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广电要闻

【观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

2024年02月29日 10时13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导    读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之举。广播电视行业是科技创新应用的前沿阵地,有责任有条件有必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基本内涵和核心标志,用以指导行业高质量发展实践,围绕“巩固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开拓创新推进媒体融合、整合聚合形成发展合力”三大工作方向,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阐释:“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新”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质”代表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改进了劳动工具,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带来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必须深刻认识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聚焦事关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找准“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塑造新型生产方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在智能时代,生产方式出现了深刻转变,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需要不断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实现跃升,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二是用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坚持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增长新亮点,而且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抓住全球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具有重大意义

(一) 广播电视始终具有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广播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是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它通过技术革新和内容创新,不断促进着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和社会进步。

随着技术发展演进,广播电视行业也在发生深刻变革,逐步融入新的科技元素和运营理念,展现出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在技术创新方面,从模拟广播到数字电视、高清电视,再到超高清和智能电视,以及无线、有线、直播卫星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协同覆盖、深度融合,形成融媒体、跨屏传播的新模式。在内容创新方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内容的精准制作与个性化推荐,提高用户互动性和满意度,扩大传播范围、提升视听体验。在模式创新方面,由单一广告或收视维护费主要支撑向多元商业模式转变,包括付费频道、会员服务、版权销售、电商合作、增值业务以及“新闻+政务、商务、服务”等。


(二) 广播电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用户习惯改变、媒体融合趋势加剧、新兴媒体竞争激烈等多重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广播电视行业至关重要。一是适应技术变革需求。广电行业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构建新型传播体系,提升内容生产、传输、分发及服务的效能与质量。二是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广电行业要持续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符合时代特点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三是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从传统的电视广播业务向融媒体、全媒体、智媒体转变是大势所趋。四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广播电视行业只有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保持生命力和活力,持续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信息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广播电视

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意义的认识,坚持“二三四”工作定位,锚定“巩固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开拓创新推进媒体融合、整合聚合形成发展合力”三大工作方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增强电视大屏吸引力、强化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着力加快主力军挺进主战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着力推动全系统全行业资源要素整合聚合、提升规模化竞争力。

坚持科技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洞察全球科技创新趋势,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深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以科技创新全面赋能和引领行业转型发展。

一是推动新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两大业务”和广播电视网、IPTV、互联网电视、互联网“四个层次”的创新应用,强化科技创新对全领域全链条的支撑作用,强化数字化赋能,实现整体提升。

二是发展超高清电视、虚拟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型视听产品和服务,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和应用空间。充分认识超高清对扩大内需、促进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超高清发展机遇,推进超高清端到端全链条优化升级工作。

三是加强新型广电网络建设,推进内容制作、传输、分发、接收的全程数字化和智能化,开展跨屏、跨网、跨终端的综合传播服务。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专网,面向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各级各类机构拓展专网接入、数据存储、内容分发等服务。

四是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深化内容创新。一是丰富和优化内容供给,创作更多具有文化内涵、科技元素和社会影响力的高品质原创内容。既要增强新的优秀作品创作能力,也要充分挖掘经典作品资源,完善内容联制、联购、联播机制,用好内容共享平台,办好“重温经典”专区和频道。

二是统筹创作和传播资源。统筹大屏小屏、打通网上网下,体系化推进创作生态建设,从主体培育、创作规划、分类管理、扶持激励、市场规范等方面建立机制、完善政策,激发各类主体投资积极性,激发各方面从业者创新创造活力,为精品创作营造良好环境。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传统广播电视、广电新媒体和商业网络视听平台等各类资源和渠道,实现优质内容传播效果最大化。

强化人才支撑。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是加大全媒体、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国际传播等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具备跨界整合能力的内容创作者和技术专家,造就一大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是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的引才聚才平台功能,设立专项培训项目,提高从业人员对新质生产力工具和技术的掌握水平。

三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

加大改革力度。一是深化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在全面实现“双治理”第一阶段工作目标的基础上,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出台有线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页面管理、收费管理和运营管理规范,修订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完善技术手段和体制机制。

二是构建现代化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综合监测监管体系,推进中央和地方监测监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共享。加强法治建设,有步骤、分层次加快立法进程,不断完善行业法律法规体系。

三是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广电生产力。一方面,深化广播电视系统改革。加快精简精办频道频率,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创新运行机制、经营模式、人事管理、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要加强行业内容资源、传播资源、技术资源、数据资源等各类资源整合聚合。要强化局、台、网之间协同,形成发展合力。另一方面,促进网络视听繁荣发展。要优化准入政策和管理服务,支持民营企业依法依规开展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支持网络视听平台参与重点工作,营造审慎包容、鼓励创新、公平竞争的良性发展环境。

优化产业生态。一是推进广播电视与文旅、教育、安防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是提升产业主体的综合竞争力。生产力跃迁主要力量在产业主体。全国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主体已超过6万家,要充分发挥各类企事业单位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做大做强优质高新视听等产业基地(园区),谋划实施优质视听产业项目,完善产业政策,推动大视听产业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友情链接:
  • 自治区政府网站
  • 区(市)县政府门户网站
  • 市级部门网站

主办:昌都市广播电视局   地址:昌都市广播电视局

邮编:854000   电话:0895-484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