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广电要闻

大视听赋能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2023年04月06日 09时58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2月1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1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全文分九个部分对做好2023年“三农”工作提出要求,向全党全社会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释放了“强国必先强农”的强烈信号,吹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号角。作为重要舆论宣传和思想文化阵地,同时也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产业主体,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深入贯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挥行业特色优势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是职责任务,也是重大机遇,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主动作为。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继续支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应进一步加快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推动沉浸式智能化高新视频、短视频+直播电商、视听IP落地衍生等新兴业态向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和乡村文旅领域延伸,融合催化“视听+乡村振兴”“视听+乡村旅游”“视听+生态农业”“视听+智慧农业”“视听+农产品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开辟大视听产业发展新空间;以此赋能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品质和文化内涵,在新时代发挥新型广电主流媒体的重要功能作用,进一步增强视听媒体的区域影响力和自身实力。




     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可以通过专题片、纪录片、动画片、公益广告、短微视频等节目内容策划与全媒体传播,开展直播电商、农民丰收节直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推广县域名优新特产品和产业,打通基层农村社会资源配置和信息流通渠道瓶颈,让更多人共享技术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培养农民网红,带动其借助直播平台以主人翁身份加入乡村振兴队伍,推动“新时代农人”在乡和返乡创业。推动直播电商与文旅、农旅等多产业融合,增强乡村品牌的影响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开发“视听+乡村振兴”新蓝海。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


      贯通省、市、县融媒体中心,联动广播电视台与广电网,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深度参与和有效助力基层农村治理。当前,在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智慧广电服务正在向广大农村基层拓展,全面参与县域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服务向新型综合服务转型。一些广电网络公司通过区域先行试点方式建立了全新的市(区)、乡(镇)、村三级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为当地政府和农村用户提供集政务、党建、便民、农业、教育、文化、旅游、健康、视频为一体的信息产品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一些试点地区,智慧广电工程已经在电视屏和手机屏实现“一村一屏”,即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专区,村里既可以在其上实现村务公开、政令传达、农事服务、应急广播和智慧安防,上传村里自编自演的“村晚”等文艺节目和图文新闻报道,还可以开通电商服务。




    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建设。


      农村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容忽视。当前,各地因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情况差异较大,很多地方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农民群众潜在文化需求和高品质文化需求未得到释放。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广大基层农村阵地,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对此肩负责任使命,同时具有很大作为空间。当前,已经遍布全国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正在逐步建成农村基层新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主体,应以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抓手,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本地化服务优势,进一步扩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业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再上新水平,增强区域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友情链接:
  • 自治区政府网站
  • 区(市)县政府门户网站
  • 市级部门网站

主办:昌都市广播电视局   地址:昌都市广播电视局

邮编:854000   电话:0895-4842929